#每日一书#

10.6 成长的边界

成长的边界

这本书也读完蛮久了,这本书其实是关于专才和通才的讨论,这个话题也不陌生,这也是辩论赛最常见的题目。而这本书的观点其实是偏通才,还写了通才为什么更好,怎么成为通才等话题内容。

专才与通才

这两种人才模型,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。

- 专才

第一种是洪堡式的专才教育。威廉·冯·洪堡是普鲁士著名的教育家和外交官,他更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,建立了高等教育体系。19世纪的普鲁士采用了这套教育体系后,很快实现了工业化,成了当时欧洲最强的国家之一。

- 通才

另一种是纽曼式的通才教育。约翰·纽曼是英国的教育家,他认为,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学习某一项专业的技能,而是培养一个有自我意识,健全心智的人。相比于过早地局限在某个具体的专业里,纽曼更强调学生的知识面一定要广。

为什么需要成为一个通才

为什么要成为通才?作者在这本书里给出的核心理由是,通才具备了广泛融合各类知识并进行迁移的能力。而生长出这种能力的根基,就是类比思维。

- 类比思维

能够进行关联性思考,是人类能主宰地球的原因之一。对于其他物种来说,建立联系是非常困难的。类比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陌生事物的时候,推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,甚至是理解一些自己根本看不见的东西。

但是在日常生活中,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发挥出类比思维真正的作用。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采用的都是表面类比的思维方式,也就是在一个相似的问题上采用重复的模式。而真正有效的类比是你能够发现,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,它们具备深层次的相似。相对于表面类比来说,深层类比更加抽象,也更难学。

人一旦掌握了深层类比思维,实际上很多事情都是一通百通的。哪怕我们在某个领域是外行,哪怕某个事情压根没有前人的解决方案可以参考,我们也能够通过深层类比思维,推理出相对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
这就是通才的优势之处。同专才相比,通才涉猎的领域更广,意味着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深层类比思考,从而建立一种看待问题的外部视角。

- 专才的缺点

作者在这本书中就提到,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:一个人考量的内部细节越多,他做出的判断就越极端。当人们过早地发展专业化,一下子钻进去了,看待事情的思维模式就会越来越狭隘,看什么都像是我这个专业的。

而且,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,真实的世界越来越复杂,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只会变得越来越高。作者认为,某个领域的不确定性越高,拥有跨领域通才成员的重要性也越高。

- 刻意尝试

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了一项研究,专门关注专才发明家和通才发明家,哪一类人做出的贡献更大。结果显示,从二战结束开始的总体趋势是专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强,世界的确是变得越来越专业化。但是专才发明家的贡献在1985年达到顶峰之后,就开始剧烈下跌。2007年才逐渐趋于稳定,但是最近又开始下降。

研究人员就分析,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,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,社会对专注于单一领域的人才需求下降了,更倾向于同时涉猎几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,也就是通才。他们能够富有创造性地把各种知识应用于新的领域,实现突破。

因此,在这个时代,我们需要坚持把一只脚踏出自己的世界外,比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刻意尝试。

怎么才能成为通才

- 传统教育的弊端

通才的优势是具备广泛融合各类知识并进行迁移的能力。不过,对应到具体的学习方式上,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?

作者发现,在很多学校的课堂上,老师始终是一种强调“使用过程”的提问,也就是讲完某个理论或公式后,立马开始做练习,让学生们尽快掌握怎么用,会答题。要知道,学完就有效,是老师和学生都期待的事。因此,在师生互动中,老师经常也会以给出线索的方式,启发学生找出正确答案。

但是,最关键的问题是,这种教学方式,降低了解决困难问题的难度。短期看来,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很高,但是长此以往,学生们的思考习惯更倾向于快速和简便的知识,而尽量回避深度思考。

导致的结果就是,一方面,快速学到的东西时间一长就忘光了。另一方面,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,知识难以融会贯通,灵活性非常低。

- 通才教育

那如果想要成为通才,我们该掌握怎样的学习方式呢?

作者在这本书中,总结了一个观点,叫“学习,快与慢”。给整个学习过程设置一个合适的难度,虽然看起来慢,但却是为了将来的快,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知识的“灵活性”和“有效性”。灵活性有助于知识的类比迁移,而有效性才真正反映了我们对一个知识的理解程度。

提高知识的灵活性

两个能够提高知识灵活性的方法:第一,建立联系。第二,交叉练习。

建立联系

是指对一个理论,我们不光得知道怎么用,还得有意识地去学习,它从哪来的?为什么能够被提出来?除了能用在这个领域,还能用在哪?通过这一个知识点,发散地去学,拓展内涵和外延,进行深度思考。

交叉练习

指的是如果你想要灵活地掌握知识,必须变换学习内容和情境。这种方法被证实可以提高归纳推理能力。当面对混合在一起的不同例子时,学生们可以学会抽象概括,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从未接触过的领域。

提高知识的有效性

有助于提高知识的有效性的方法。第一,先测试,后学习。第二,设置间隔期。

先测试,后学习

先测试,后学习,很好理解。指的就是在学某个知识的时候,不要一上来就学习具体内容,而是先进行一个测试。

研究人员发现,通过这种学习方式,尽管很多学生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,或者是对自己的错误答案特别有信心。但是当他们获得正确答案后,很明显会记得更牢,掌握知识的效果更好。多犯错可以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,因为人们费劲地在脑海中检索信息的过程,可以让大脑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。这种努力是真实的,也是真正有效的。

设置间隔期

指的就是,给自己一个刻意不练习的等待期。你刚掌握一个知识点的时候,不要立马就进行练习,因为这个时候记得肯定最牢。你可以故意等上几天,等自己开始有点忘记这个内容了再去练习。测试难度虽然增大了,但是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你把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。
评论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