迁到湾区生活,首周换血 App 随感:

1. 每次用 WhatsApp,都要感慨其难用
• 基于手机号码的无语境社交真实痛苦
• 主界面 UI 视觉引导性低且信息容量低
• 三个主 Tab 有俩是废物(动态和通话)

2. 谷歌全家桶的 UX 真•极简美学,日历、视频会、地图用起来都丝滑无比(配合如Calendly的第三方插件还能进一步自动化时间管理),可惜,美国网络下飙增的广告(油管片头&邮件)又打破了这种美

3. 美主流运营商就 50/70/85 USD三档订阅套餐,相比之下国内运营商的定价体系可谓天女散花,怪不得我在美国业务试推订阅制时, CTO 特意跟我强调华为有几万人在给三大运营商做定价维护

• 订阅制定价要精准阉割功能,稳准狠地踩中目标人群最大公约数、套餐别太多

4. 开拓了新的日常 App 种类:邻里安全 Next Door,体验上,对作为「状态栏提醒极简主义者」的我,极不友好。不仅无关提醒太多,提醒的都是坏事(着火/枪击/走失 etc.)搞得心情也差

• 同理,我毫不怀念但存确有技术层敬意的产品,是小程序健康码

5. 十分怀念国内的扫码支付工作流,信用卡为中心的支付、叠加分散的花钱转账 App 生态,不仅对在线消费造成效率折损,也使得独立站商家在与巨头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(手机浏览器场景下,输/记信用卡号码太麻烦,严重折损意向和成交)

6. 确认一条常识:观察首选 IM 是短信/WhAp/Ins/Snap 可以直接定位年龄,显著代际分层,大概唯一的 unifier 是 FB Messenger,然而 FB 又正在掉活跃的路上狂奔……

7. 使用 Dating App 过程中自尊心受挫时刻明显减少,当然这和产品机制无关,是 Play Nice 的文化+三藩常驻人群的高收入共同导致的;同样为本地生人链接的网约车,体验也有显著提升,虽然这点难以说服我接受较京沪5倍左右的打车消费(生鲜大概3倍)

8. 卸载B站/知乎内心几乎毫无波澜,豆瓣/小宇宙/推特/主流长视频流媒体平台使用习惯不变,未安装 TikTok 也暂无打算(其娱乐功能 YouTube 主页面 Tab Shorts 可完全替代),但停止续费网易云、转向 Spotify,可以说是个人内容消费历史上最艰难的一个决定

• 放弃是因为北美版权,不忍放弃是因为音乐是唯一同时满足①SKU巨多②试听时间成本巨高(至少1分钟/听完B段才能决定是否听完仅有4分钟的全程)③高频消费的内容,因此音乐用户对 a) 强大的基于ML的个性化推荐功能和 b) 高度定制化表单功能的需求最强。我认为 Spotify 在这两项上已远远落后国内竞品了

附毫无亮点的首屏。我还应该下什么?
评论加载中...